那个黑色金属外壳在机箱里发着幽光。我记得2012年第一次在电脑城见到实物时的震撼——两块完整的显卡被封印在同一块PCB上,就像把两只猎豹塞进同一个笼子。这种疯狂的设计思路,如今看来依然令人惊叹。
2012年的显卡王者:GTX690的技术背景
2012年的显卡市场正处在性能爆发的临界点。单芯显卡性能逐渐触及天花板,而4K分辨率还未成为主流。NVIDIA选择了一条激进的技术路线:与其等待下一代架构成熟,不如将两颗完整的GK104核心放在同一张卡上。
当时28nm制程工艺刚刚成熟,这为双芯设计提供了可能。我记得有位工程师朋友告诉我,他们团队最头疼的不是如何把两个核心放上去,而是如何让它们和平共处。功耗控制、信号干扰、散热压力——每个问题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。
GTX690的发布价格高达999美元。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不少争议,但考虑到它集成了两颗GTX680的核心,其实还算合理。毕竟,这是那个时代你能买到的最强单卡解决方案。
双GK104核心架构解析
打开GTX690的外壳,你会看到两颗完整的GK104芯片对称排列。每颗核心拥有1536个CUDA核心,总计3072个流处理器——这个数字即使放在今天也相当可观。
两颗核心通过PLX桥接芯片实现数据交换。这种设计确保了核心间的高速通信,避免了传统SLI方案的性能损耗。在实际游戏中,你几乎感受不到这是在用双芯显卡,它表现得像一颗完整的超级核心。
显存配置同样豪华:每个核心配备2GB GDDR5显存,通过NVIDIA的帧渲染技术实现智能分配。不过4GB总容量在如今看来确实有些局促,特别是在高分辨率下。
标志性涡轮散热设计与外观特色
那个标志性的涡轮散热器成为了许多玩家的梦想。全金属外壳搭配黑色整流罩,中央的绿色GeForce LOGO在通电后会发出柔光——这种低调的奢华感,后来的显卡很少能再现。
散热设计确实巧妙:单个涡轮风扇同时为两颗GPU核心散热,通过精心设计的风道将热量均匀排出。我至今记得那张著名的温度测试图——在双核心满载情况下,温度控制在85度以内,这对双芯显卡来说相当不易。
外观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金属支架。不仅起到加固作用,更成为了视觉焦点。有人说它像跑车的进气格栅,有人说它像科幻战舰的装甲。无论如何,这种设计语言确实定义了那个时代的高端显卡美学。
或许GTX690最令人怀念的,是那个敢于把两颗顶级核心塞进一张卡的勇气。在追求能效比的今天,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如此极致的设计了。
按下电源键的瞬间,两个涡轮风扇开始低鸣。这种声音很特别——不像现代显卡那种时启时停的轻柔,而是带着老式机械的沉稳力道。测试平台亮起时,我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用GTX690跑《孤岛危机2》的夜晚,帧数计数器跳动的数字让整个网吧的人都围了过来。
基准测试:3DMark跑分表现
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的测试画面在屏幕上闪烁。GTX690最终得分停留在5800分左右——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可能平平无奇,但在2012年,它比单芯旗舰GTX680高出近80%。
有意思的是,在不同版本的3DMark中,GTX690的表现差异很大。在更注重单线程性能的测试场景中,双核心的优势并不能完全发挥。我记得有次测试时发现,在3DMark 11里,它的分数甚至偶尔会低于超频版的GTX680,这种性能波动恰恰暴露了早期双芯方案的青涩。
Port Royal光追测试?别开玩笑了,那个时代的显卡根本不知道光线追踪为何物。但如果你运行Time Spy,会发现它依然能跑出可观的分数,证明架构的底子确实扎实。
游戏性能实测:从经典到现代
《战地3》在1080p全特效下轻松突破100帧,这个表现甚至让许多当代入门级显卡汗颜。《巫师2》的乌斯河岸场景,帧数始终稳定在75帧以上。那些为多GPU优化的游戏,GTX690确实能展现出双芯的威力。
但转到《赛博朋克2077》情况就不同了。1080p低特效下帧数在30-45帧之间徘徊,显存容量成了明显的瓶颈。4GB内存在现代游戏中确实捉襟见肘,特别是开启高分辨率纹理时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它在《CS:GO》中的表现——尽管是款老游戏,但在2K分辨率下依然能提供200+的稳定帧率。这种轻负载场景恰好避开了显存瓶颈,让架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。
温度与功耗测试数据
Furmark拷机测试开始了。十分钟后,GPU温度稳定在83度,热点温度达到91度。这个散热表现放在今天看可能不算出色,但考虑到它容纳的是两颗完整大核心,其实已经相当了不起。
功耗计的数字最终停留在365瓦。对于一张双芯旗舰来说,这个功耗控制得还算体面。不过你需要为它配备至少650瓦的优质电源,我见过太多因为电源供电不足导致显卡性能无法完全发挥的案例。
风扇噪音在满载时会达到45分贝,比现代显卡明显很多。但那种低沉的风噪反而有种独特魅力,就像听黑胶唱片时的底噪,成了体验的一部分。
测试结束时,机箱排出的热风让房间温度都上升了少许。这张卡确实是个电暖器,但在性能至上的年代,谁在乎呢?
从测试平台取下GTX690时,我的手指不经意触碰到散热外壳上残留的余温。这种温热感让我想起上周测试RTX 4060时的场景——那张卡即使满载运行,外壳也只是微热。十年间,显卡的能效进化就像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变,安静却彻底。
与当代中端显卡性能对比
将GTX690与RTX 4060并排测试是个有趣的体验。在《古墓丽影:暗影》的基准测试中,1080p最高画质下,GTX690平均帧数38帧,而RTX 4060轻松突破85帧。数字上的差距很明显,但实际游戏感受的差距更大——GTX690在复杂场景会出现明显的卡顿,而新卡始终流畅。
不过在某些特定场景,GTX690依然能带来惊喜。《CS2》的中低画质下,两张卡的帧数表现居然相差无几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帮朋友装机时,他用GTX690玩《英雄联盟》完全足够,还省下了买新显卡的预算。
DX11与DX12的差异尤为明显。在支持DX12的《荒野大镖客2》中,GTX690的帧数波动很大,而RTX 4060则稳如泰山。架构的代差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能效比与架构差异分析
用功耗计监测时,数据对比令人震惊。GTX690在游戏时功耗约320瓦,RTX 4060仅115瓦。这意味着在完成相同游戏任务时,新卡的能效比提升了近三倍。这种进步不仅仅是制程工艺的功劳,更是架构设计理念的根本转变。
我记得有次用GTX690玩《守望先锋》时,房间的空调都得调低两度。而现在用新卡,几乎感觉不到它在工作。这种能效进化对普通玩家来说可能不太直观,但对每天使用电脑的人来说,体验提升是实实在在的。
显存架构的差异同样关键。GTX690的4GB GDDR5内存在现代游戏中经常成为瓶颈,而RTX 4060的8GB GDDR6X不仅容量翻倍,带宽也大幅提升。特别是在开启高清纹理包时,这种差距会变得非常明显。
在现代游戏中的实际表现
测试《赛博朋克2077》时,GTX690在1080p低画质下勉强能达到30帧的游玩门槛。但每次场景切换时的卡顿让人难以忍受,就像开着一辆老式跑车在堵车的市区——有马力却施展不开。
有趣的是,在某些优化良好的电竞游戏中,GTX690依然能提供足够流畅的体验。《Apex英雄》的中等画质下,帧数可以稳定在70帧左右。这证明对于预算有限的电竞玩家,老旗舰仍有其价值。
最让我感慨的是光追性能的对比。在《控制》这款游戏中,开启光追后,GTX690直接无法运行,而RTX 4060仍能提供流畅体验。这不是性能强弱的问题,而是技术代差的直接体现。
测试结束时,我看着两张显卡并排放在工作台上。GTX690就像个退役的重量级拳王,依然强壮,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节奏。而现代中端显卡更像是训练有素的综合格斗选手,更智能、更高效、更懂得如何节省体力。
打开二手交易平台搜索GTX690时,价格区间从200元到800元不等。这个跨度让我想起上周在本地电脑城看到的场景——一张成色完美的GTX690被店主放在玻璃柜里展示,标价750元;而旁边堆着几张灰尘覆盖的同款显卡,只要280元。十年光阴在这张传奇显卡身上刻下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轨迹。
当前市场价格区间分析
浏览各大二手平台时发现,GTX690的价格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。普通使用成色的卡大多集中在300-450元区间,这个价位通常意味着显卡功能正常但外观有使用痕迹。而箱说全的收藏级成色往往要价600元以上,有些卖家甚至标出800元的高价。
记得去年帮朋友淘二手显卡时,GTX690还普遍在400元左右徘徊。今年价格似乎略有上涨,可能和复古硬件收藏热潮有关。我在某个硬件论坛看到,有玩家专门收集各个时代的旗舰双芯显卡,GTX690正是他们清单上的重要藏品。
不同平台的定价策略也很有趣。闲鱼上个人卖家通常更务实,而转转等平台的专业商家定价会偏高些。淘宝上有几家专门经营老显卡的店铺,他们的GTX690都经过清洁测试,价格自然比个人转让贵上100元左右。
不同成色等级的价格差异
成色分级在GTX690的二手市场里显得特别重要。我见过一张几乎全新的GTX690,原厂膜都还没撕,卖家要价850元。而另一张散热器氧化严重的同款卡,只卖250元。这种价差在当代显卡市场是很难见到的。
散热器的状态直接影响价格。涡轮散热设计的GTX690使用多年后容易出现轴噪,维修更换的成本不低。有张标价320元的卡就是因为散热器噪音明显,否则应该能卖到400元以上。这让我想起之前帮同事收卡的经历,他贪便宜买了张散热有问题的GTX690,结果光修理就多花了150元。
配件完整度也是关键因素。原装包装盒能让价格增加50-100元,原装SLI桥接器又能加30元。最夸张的是我见过带完整购买凭证的GTX690,卖家坚持要价900元,而且真的有人愿意买单。这种情怀溢价在电子产品里确实少见。
收藏价值与实用价值评估
从实用角度来说,GTX690的性能约等于GTX1650 Super,但功耗却是后者的三倍。对于日常使用的玩家,这显然不是个经济的选择。但作为收藏品,它的价值就另当别论了。
去年参加本地玩家聚会时,有个展示柜里摆放着历代旗舰显卡,GTX690的位置相当醒目。它的双芯设计和金属外壳确实比现代显卡更有“旗舰感”。这种视觉冲击力可能是收藏者看重的原因之一。
实用价值方面,GTX690最适合两类人:预算极其有限的性能追求者,或者想要体验老旗舰的硬件爱好者。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党就用GTX690搭配i5-10400F,玩《永劫无间》在中画质下还能获得不错体验。当然,他必须配个650瓦的电源。
收藏价值则体现在多个维度。作为最后一代使用涡轮散热设计的双芯旗舰,作为NVIDIA在28nm工艺时期的巅峰之作,作为那个单卡功耗突破300瓦的“电老虎”时代的见证者——这些标签都让GTX690在显卡发展史上占据独特位置。
翻看各个二手平台的交易记录,GTX690的成交量其实不算低。这说明在2024年,这张十二年前发布的显卡依然能找到它的知音。或许每个时代的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,而GTX690正处在从实用工具向收藏品过渡的奇妙阶段。
上周帮朋友装机时遇到个有趣的情况:他执意要买GTX690,理由是“双芯旗舰听着就酷”。我不得不花半小时解释为什么在2024年这可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最终他选了张RTX 3060,但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,购买这种经典老卡确实需要更全面的考量。
适合购买的人群分析
GTX690现在最适合的大概是三类人。硬件收藏爱好者排在首位,他们看重的是这张卡在显卡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。我认识的一位收藏家专门收集各代双芯旗舰,他的展示柜里GTX690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这类买家通常不太在意实际性能,更关注成色和完整性。
预算极其有限的性能追求者也算合适人选。有个学生党曾告诉我,他用300元买到GTX690后,配合i3-10100F居然能在1080p下流畅运行《Apex英雄》。当然他必须忍受风扇的噪音和房间升温的副作用。这种搭配就像用老式V8发动机驱动现代小车,力量足够但效率堪忧。
最后一类是怀旧玩家群体。他们可能曾经梦想拥有这张卡,现在终于能以较低价格圆梦。记得去年在论坛看到个帖子,楼主详细分享了他用GTX690重温《孤岛危机》系列的经历。他说虽然帧数不如新卡稳定,但那种“用当年的旗舰玩当年的游戏”的感觉很特别。
购买前的注意事项
检查散热系统应该是首要任务。GTX690的涡轮散热器经过这么多年,很容易出现轴承磨损。建议让卖家提供至少十分钟的满载视频,仔细听有没有异常噪音。我见过太多案例,买家贪便宜买到散热有问题的卡,后续维修费用都快赶上显卡本身了。
显存状况也需要特别关注。这张卡的两个GPU各配备2GB显存,在现代游戏中很容易爆显存。最好要求卖家运行几个显存测试软件,确保没有错误。有个朋友就吃过亏,他买的GTX690在普通使用中表现正常,一玩《赛博朋克2077》就出现贴图错误,后来发现是显存问题。
接口完整性经常被忽略。GTX690配备的DisplayPort和HDMI版本较老,可能不支持高刷新率或高分辨率输出。如果你打算搭配2K显示器使用,最好提前确认兼容性。我遇到过最尴尬的情况是买家兴冲冲地装好卡,却发现无法实现144Hz输出。
平台兼容性与电源要求
平台兼容性方面,GTX690对主板的要求其实不高。但需要注意,一些新款主板可能缺少必要的PCIe供电接口。上周帮人装机时就发现,他的B660主板只有单个8pin接口,而GTX690需要两个8pin供电。最后不得不使用转接线才解决。
电源是最大的门槛。官方建议最低600瓦,但我个人会推荐650瓦起步。这张卡的峰值功耗能冲到350瓦左右,如果电源余量不足很容易引发重启。有个玩家分享过他的经历:用550瓦电源带GTX690,每次游戏加载场景时电脑就会黑屏重启,更换700瓦电源后问题立刻消失。
驱动支持也是个现实问题。最新版驱动对GTX690的优化有限,有些玩家选择使用较旧的驱动程序。我在论坛看到有人专门整理了一份“GTX690最佳驱动列表”,推荐使用2018年左右的版本。这种向后兼容的解决方案在老硬件圈里很常见。
机箱空间也需要考虑。GTX690的长度接近28厘米,比很多现代显卡都要长。之前有朋友买回家发现装不进他的ITX机箱,最后只能连机箱一起更换。测量机箱空间这种看似简单的步骤,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。
购买GTX690就像接手一辆经典老车。你需要接受它的各种小毛病,享受它独特的魅力。如果只是想要个省心的游戏工具,可能同价位的GTX1060会是更务实的选择。但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无法复制的时代感,GTX690确实能带来特别的满足感。
打开机箱看到那张GTX690时,我总会想起去年帮一位网友清理他的收藏卡。灰尘几乎把散热鳍片完全堵死,显卡温度动不动就突破90度。经过彻底清洁后,温度直降20度,这种老卡确实需要更用心的保养。
散热系统维护指南
GTX690的涡轮散热设计相当精密,但也最容易积灰。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简单清理,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散热器表面的灰尘。我遇到过最夸张的案例,一张长期未清理的GTX690,鳍片间隙被灰尘完全填满,就像盖了层毛毯。
深度清洁需要更多耐心。最好使用压缩空气罐,从出风口反向吹入,这样能更有效地清除内部积尘。记得有位收藏家分享过他的经验:他会在显卡进风口加装防尘网,虽然会影响少许进风效率,但能大幅减少清洁频率。
硅脂更换是另一个关键点。经过这么多年,原厂硅脂很可能已经干涸。我建议每两年更换一次优质硅脂,这对降低核心温度很有帮助。上周刚帮朋友换了张GTX690的硅脂,核心温度直接从85度降到72度,效果立竿见影。
风扇维护需要特别小心。涡轮风扇的轴承寿命有限,如果出现异响,可以考虑寻找替换件。不过现在原装风扇很难找,有些玩家会选择改装第三方散热。我见过最创新的方案是有人用水冷头配合旧CPU散热器,自制了一套混合散热系统。
超频潜力与风险分析
GTX690的超频空间其实相当有限。两个GPU的体质差异会导致超频时遇到瓶颈。我记得尝试过给朋友的卡超频,其中一个核心能稳定在1100MHz,另一个却在1050MHz就开始出现画面错误。这种不对称性在双芯卡上很常见。
电压调节需要格外谨慎。早期BIOS版本的电压控制比较保守,但刷写修改版BIOS风险很大。论坛上有位玩家分享过惨痛经历:他为了提高超频稳定性调高了电压,结果导致其中一个核心永久损坏。现在那张卡只能当单芯卡使用。
显存超频反而可能带来更好效果。GDDR5显存在GTX690上通常还有一定余量,适当提升频率对性能有帮助。不过要注意监控显存温度,有个简易方法是在显存颗粒上贴导热垫连接到底板,能有效降低温度。
功耗限制是最大的瓶颈。即使解锁了功耗墙,供电模块的散热也会成为新问题。我测试过一张完全解禁的GTX690,超频后整卡功耗接近400瓦,供电模块的温度瞬间飙升到危险区域。这种状态下长期使用显然不现实。
驱动更新与游戏优化设置
驱动选择确实需要些技巧。最新版驱动对GTX690的优化有限,我通常推荐使用388.71版本。这个版本在兼容性和性能之间找到了不错的平衡。有位资深玩家制作了详细的驱动对比测试,结果显示老驱动在新游戏上的表现反而更稳定。
游戏设置需要针对性调整。现代游戏很容易让GTX690的2GB显存爆满,建议在画质设置中优先降低纹理质量。我记得玩《荒野大镖客2》时,把纹理从超高调到中档,帧数稳定性立刻提升,而画面观感差距并不明显。
分辨率缩放是个实用技巧。在1080p分辨率下使用85%渲染缩放,能在几乎不损失画质的前提下显著减轻显存压力。这个设置让我在《赛博朋克2077》中获得了可玩的帧率,虽然距离流畅还有差距,但至少能正常体验游戏内容。
后台程序管理也很重要。关闭不必要的后台应用能释放更多显存。有个小技巧是使用Process Lasso限制浏览器等应用的显存使用,这个方法帮我解决了在玩游戏时突然爆显存的尴尬情况。
维护GTX690就像照顾一位年迈的运动员。它依然能完成基本任务,但需要更细致的照料和更合理的期望。如果你愿意投入这些精力,这张传奇双芯卡还能在当今的游戏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。


沪ICP备2023033283号